當前位置: 主頁 > 新聞資訊 > 行業資訊 ? 生物降解袋的生產是否會消耗大量糧食?
作者:admin 閱讀量:次 發表時間:2025-11-11 13:16
生物降解袋的生產是否會消耗大量糧食?
生物降解袋作為環保包裝的重要品類,其生產原料來源一直備受關注,“是否消耗大量糧食” 的疑問,既關乎食品安全與資源分配,也影響著公眾對這類環保產品的認知。事實上,生物降解袋的糧食消耗情況并非一概而論,而是由原料類型、生產工藝及行業發展方向共同決定,需從科學視角拆解分析。
從原料構成來看,生物降解袋可分為 “糧食依賴型” 與 “非糧食依賴型” 兩類,兩者的糧食消耗差異顯著。早期部分生物降解袋以淀粉為主要原料,且多采用玉米、小麥等食用級淀粉,這類產品的糧食消耗確實較高 —— 生產 1 噸淀粉基生物降解袋,約需消耗 2-2.5 噸玉米(玉米淀粉提取率約 60%-70%)。若大規模推廣此類產品,可能會擠占糧食種植面積或消耗儲備糧,存在 “與糧爭地”“與民爭食” 的潛在風險,這也是早期生物降解袋面臨爭議的核心原因。
但隨著技術迭代,非糧食依賴型原料已成為生物降解袋生產的主流,從根本上降低了對糧食的消耗。目前行業應用最廣泛的聚乳酸(PLA),其原料來源已從最初的玉米淀粉,逐步拓展至木薯淀粉、紅薯淀粉等非主糧作物,以及農業廢棄物(如玉米芯、秸稈)中的纖維素。木薯、紅薯等作物不僅不與主糧爭奪耕地(多生長在邊際土地),且淀粉產量更高 —— 生產 1 噸 PLA,若使用木薯淀粉,僅需消耗 3-3.5 噸木薯(木薯淀粉提取率約 70%),且木薯的種植成本低于玉米,對糧食市場的影響極小。
更具突破性的是 “非淀粉基” 原料的應用。以聚己二酸丁二醇酯(PBAT)為例,其主要原料為己二酸、丁二醇,均來自石油化工衍生品或生物質廢棄物(如廢棄油脂),完全不依賴糧食;還有部分企業利用秸稈、甘蔗渣等農業廢棄物發酵生產乳酸,再合成 PLA,這類工藝不僅實現了 “變廢為寶”,還徹底擺脫了對糧食原料的依賴。據行業數據顯示,2024 年全球生物降解袋原料中,非糧食來源占比已達 78%,糧食依賴型原料占比僅為 22%,且呈持續下降趨勢。
行業規范與政策引導也在推動生物降解袋生產遠離糧食消耗。我國《“十四五” 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》明確提出,“鼓勵生物降解塑料制品使用非糧原料,避免消耗主糧資源”;歐盟的《生物基產品指令》同樣要求,生物降解材料的原料若來自糧食作物,需通過 “糧食安全影響評估”,確保不影響區域糧食供應。在政策推動下,國內頭部企業已紛紛布局非糧原料生產線,如某生物材料公司利用甘蔗渣生產的 PLA,年產能達 10 萬噸,每年可減少玉米消耗約 15 萬噸。
此外,技術進步還在不斷提升原料利用率,間接降低糧食消耗。通過酶解工藝優化,玉米淀粉的提取率從早期的 60% 提升至如今的 75% 以上,生產 1 噸淀粉基生物降解袋的玉米消耗量,較 10 年前下降約 20%;而纖維素酶技術的突破,使秸稈、木屑等廢棄物中的纖維素轉化效率大幅提高,進一步降低了生物降解袋對糧食原料的依賴。
客觀來看,早期部分生物降解袋生產確實存在消耗糧食的情況,但當前行業已通過原料結構調整、技術創新及政策引導,實現了從 “糧食依賴” 向 “非糧主導” 的轉變。未來,隨著更多農業廢棄物、海洋生物質等新型原料的應用,生物降解袋生產將進一步擺脫對糧食的依賴,在實現環保價值的同時,避免對糧食安全造成影響。公眾在選擇生物降解袋時,可關注產品原料標注,優先選擇以木薯淀粉、秸稈纖維等非糧原料制成的產品,共同推動行業向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。
久信達15年專業生產、銷售、定制生物降解袋、降解纖維袋、可回收膠袋、環保紙袋等,全生物降解、可堆肥、可回收,獲得GRS認證,支持出口歐美標準。